首页 > 理论 > 经典导读 正文

以思想解放引领实践变革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8期 作者:张敬梓 发布时间: 2025-09-18 | 打印 | 字号:TT

  解放思想是指打破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使主观认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统一,本质是“让思想跟上时代”。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与担当作为的内在统一关系。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要以担当精神冲破思想桎梏;担当作为不是盲目地冒险蛮干,而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引前进方向。二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担当是实践的脊梁。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基本原理为理解解放思想与担当作为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实践又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勇于担当,将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

  邓小平同志将这一哲学原理创造性转化为改革开放的方法论。邓小平同志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同时,他还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土而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抉择,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彰显了解放思想与担当作为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新时代以来,从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共同富裕的稳步实施,无不体现着思想解放的理论创新与担当作为实践突破的有机统一。

  现实观照: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这种复杂的形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思想的解放破除发展的桎梏,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直面矛盾挑战,以务实进取的作为破解改革难题,在应变局、开新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担当作为仍与改革发展任务要求存在差距。有的深陷路径依赖的思维,面对新矛盾新问题不敢突破常规;有的患上“改革疲劳症”,遇到风险挑战就推诿扯皮;有的存在本领恐慌,面对新领域新业态束手无策。这些问题表象各异,本质上却是思想僵化、担当弱化、本领退化的集中体现——因循守旧的思想固化了行动边界,怕担责任的心态消解了攻坚动力,知识储备的滞后限制了破局能力,最终导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难以拿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路、新举措。破解这些问题障碍,要突破“本本主义”的思维定式,不把既有经验当作不可逾越的教条,而是以实践为标尺动态校准认知。要敢于对过时的理论框架、固化的工作模式进行质疑,在面对新矛盾新挑战时,多到基层一线寻找答案,多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让决策思路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贴合实际需求;要大胆冲破求稳怕乱的心理藩篱,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以容错的胸怀鼓励探索创新,以敢试的魄力推动实践突破,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充分涌现。

  实践路径:在破立并举中开创新局

  解放思想、担当作为,最终要落实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实践创新上。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破立并举,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制度创新,既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又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制度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在“破”的方面,聚焦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推进三个关键领域的改革突破。要破除市场壁垒,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为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扫清障碍;破除科技体制障碍,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关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破除民生领域的利益固化藩篱,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切领域推进深层次改革。这些“破”的举措,既考验我们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更检验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力度的政治智慧,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与“破”相对应的是制度创新的“立”,即着力构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构建三大制度支柱。在经济领域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激发市场活力;在创新领域建立科技自立自强新体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生态体系;在社会领域建立共同富裕制度框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制度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解放思想与担当作为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把握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激发改革动力,以更大的担当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在破立并举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张敬梓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8期